3月9日,由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政法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广州市越秀区齐家吾公益设计中心联合主办的“顺从其美”——「和地在创」社区艺术营造项目发布论坛在顺德举办,宣布顺德首个全区性社区艺术营造项目正式启动。广州美术学院学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出席并致辞,来自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等党政工作人员,和的慈善基金会、广州美术学院、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七+5公益设计组织等的专家学者嘉宾、多方伙伴130多人一起参与项目发布,共同探索多元参与的社区艺术文化发展与社会善治之路。
“年轻人的认同与加入至关重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朝虹在论坛上作了《以艺为媒,链接社会》的主题演讲,她介绍,“美育人才种子计划” 将结队培育社区工作者的美育能力及青年艺术家的综合能力,针对各种社区议题不断生成艺术项目及工作坊,使人才逐渐实现转化。今年首批选定66名学员,包括23名青年艺术家和43名顺德本地社区工作者(包含社区两委、社工、学校老师等)。学员们将系统接受为期近1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美育人才课程培训。随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向学员代表颁发录取通知书,并与副院长王朝虹一起向学员代表郑咏诗、彭奕授旗。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在致辞中强调,美院作为华南和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美院作为「和地在创」项目主要执行方之一,为项目设计了跨学科多元的课程体系,联合了建筑环境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设计学院的老师,共同教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工作人员与青年艺术家结伴配对的工作方式,将力图克服艺术在社区建设中的盲目性与传统社区工作的有限性。美院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朝着“美育人人”的社会目标不断前进。
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主导的“粒粟生长力——「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专题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得到了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工艺教育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张幼云、李郇、李勇、李自若、李健4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社会美育实践经验,围绕“人人都是规划师——如何发挥群众智慧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学做一体’的日常生活美育实践”、“以展览为契机的社区美育共创”、“社会美育驱动的协同行动网络”四个主旨展开分享,并与社区工作者、青年艺术人才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以“山水格局”为基点,以“人化自然”为核心,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框架,为“如何发挥群众智慧创造美好人居环境”这一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勇从学院视角出发,提出社会美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是以“从实求知”的理念来践行“一法多能”与“艺理兼修”的宗旨,借助具体的社会艺术实践,形成社会美育方向的专业性、持续性的问题意识与社会行动;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副教授李自若分享在科普与社区共创方面的心得。提出以参与式展览为契机,用植物、蔬菜、昆虫等农产品与村居、村民建立紧密联系,继而推动村民表达自己,再创社区的思考视角;论坛压轴嘉宾广州美术学院工业学院副教授李健以“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实验”和“自组织的文化生态培养”两种类型的社会协同行动为例,给出了开发社会创新设计价值过程中“转译”、“赋能”、“协同”、“培力”四个价值呈现自己的研究结论。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张幼云教授围绕各个主题作了精彩的点评。阐述了当下社会美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他强调,“社会美育不同于实验艺术,我们必须挖掘当地文化,与在地居民强关联,做到人人可知、人人可感、人人可享”。同时,结合国家在美育人才培养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普及社会美育、振兴乡村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乡村园林景观的改造需要农林专业的学者去深入研究各类植物的属性,帮助乡村摆脱单一化的景观模式等意见。
圆桌讨论环节,在场学员积极提问,与嘉宾深入探讨“在地文化开发”、“美育行动的可持续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转型”等话题。嘉宾们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解答疑问,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学术论坛。
据悉,本次论坛以“粒粟生长力”为主题,旨在表明当一粒小种子汲取了足够的养分,它就会突破阻力向上升展。而在种子的信念里,永远没有“不可能”。
眼下正值社区艺术营造春耕期,社区艺术营造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广州美术学院将不负这个社区美育人才培育的好时景,时刻坚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信念。通过本次论坛探寻社区艺术营造美育人才种子的良方,为国内整体的社区艺术发展探索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板和艺术参与社会治理蓝图。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