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至今,于江已在北京爱迪学校高中部担任数学教师13个年头,课时输出近8000小时。他曾于2012年被西澳课程委员会选为高考阅卷官并赴澳大利亚参加阅卷工作。他也曾凭借2017年高考冲刺绩效改进项目获"2018年度国际绩效改进协会中国区(ISPI-CHINA)绩效改进最佳实践典范奖"并受邀做论坛分享。2019年,他在针对全国范围的优秀教师评选中脱颖而出,当之无愧地被评为"神奇教师"。跟随本文一起了解"神奇教师"的二三事。
有故事的人,有深度的探索者,有情怀的育人者,有哲理的思想者,多者集于一身的数学人。
——孙恒燕 爱迪国际高中副校长
一个终身学习者。于老师对学术与教育的追求体现在他的经历描述中,像一注激流,不断向前。在教育中,我注意到他为学生建立学科资源银行的创意,很喜欢这个创意。
——吴慧雯 EDU东西 主编
于江老师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实干精神,从WACE课程刚刚在中国起步就加入爱迪,在当时教学资源还不充足,经验匮乏的前提下,凭借着一股韧劲儿咬牙坚持,将WACE课程在爱迪落地。同时,他又有着一种劳动人民的精干与智慧,从艰难挑战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他是"神奇教师",但在他眼中,他也是一个教育的"老农民"。
1
"神奇教师"的为师之道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科目。但他们发现,和这位善于思考,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的老师一起,探索数学逐渐成为了一个乐趣。即便一开始成绩不好,学起来也不那么煎熬无趣。于老师曾经的学生Daniel就是这样一个"望数生怯"的学生。他的梦想是高中毕业出国学艺术,所以基本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于江老师发现了他对艺术的兴趣,便私下里跟他聊天,引导他从几何的角度欣赏艺术的美,比如黄金比例分割图形等,慢慢地帮助他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有时候,大家会发现他带着一帮学生站在雪地里盯着什么东西在看,原来是在观察雪花的形状,学习数学的"分形"。在3.14全校的π Day活动上,他带学生们用函数推导汉诺塔的原理,用二进制的思维解读尼姆游戏...他告诉同学们,数学并不枯燥,世界上最有趣的,是保持思考的头脑。
跳出数学,于江老师也跟学生们推心置腹地谈人生,谈未来。慢慢地,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自然也愿意在学术和纪律方面听从老师的建议。从2010年起,于江老师几乎每年都送出毕业生,这些学生跟他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年9月,他都会给学生们发邮件,纪念他们毕业的日子。而学生们无论是结婚、生子、找工作...生活中的重大时刻,也都不会忘记他。
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论。他觉得为师之道是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太远,老师太过严肃,会影响教学的质量。而关系太过亲密,没有威信可言也于之无益。他觉得老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学术、专业的关系,为了促进教学,可以有适当的缓和。但是如果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就一定要坚守住底线。
2
教育与农业
虽然已经担任国际学校的一线教师多年,但是于江老师身上一直不改他质朴无华的气质,耿直真诚,不拘小节。这也形成了他的一个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回忆自己刚来学校的时候,特别不重视自己的衣着形象。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于教育学生也抱着一颗"老农民"的心,一心只想着做好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
于江老师刚入职时,有一天,Lydia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亲切地跟他说:"于老师,你现在入职也有几个月了,课程和环境也都熟悉了,是不是也开始注重一下衣着仪表?"随后送给他了一条从澳洲带回来的,精致包装的领带。于江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休闲鞋,运动裤和这里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校长虽然认同他的作教育的"老农民"心,但是却不一定需要有一个"老农民"的外表。这条领带于老师珍藏至今,每次有重要场合他都会拿出来戴着。
爱迪即将迎来20周年的校庆,在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一句话:"深耕国际教育20年"。大多人数关注的是"20年"的时间,或者"国际教育"的性质。而于江老师却认为"深耕"二字深得他心。他觉得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就是抱着这种"深耕细作"的态度对待自己手中的事业。教育就像农业,需要土壤,需要水分,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更需要爱和照料。所谓"因材施教","材"字用的是木字旁的材,也是表明,要给每个个体其所需要的关注和照料,这和爱迪定制化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相对于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壮,他更喜欢"园丁"这个比喻。他享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并且在付出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园林的芬芳与美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爱迪学校15周年校庆的时候,校内竖起了"Achievement"的标志,寓意着学有所成。而在于江眼中,他把这个草树环抱,繁花簇拥中的标志看作"Agriculture"。抱着做教育的农民的理念,他艰信爱迪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必定会实现"桃李满天下"。
文章来源:北京爱迪学校